首页 > 教程攻略 >

8000字揭秘:拼多多如何持续保持低价优势?

更新时间:2024-06-22 15:17:53 来源:互联网

拼多多作为中国领先的农产品电商平台,一直以来以低价优势著称于业内。在不断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拼多多受到了来自阿里巴巴、京东等巨头企业的挑战,然而它仍然成功地保持了价格优势。究竟拼多多是如何做到持续保持低价优势的呢?接下来将从供应链优化、用户体验和营销策略等方面进行揭秘。

这是我写拼多多的第三篇文章,前面两篇文章,花了大量的篇幅,写了跨境电商TEMU发展史和拼多多的组织模式,越写越觉着这个企业有意思,很神奇,竟然可以用这么短的时间,发展得如此壮大,一定是它做对了什么。

于是我看了大量的公开材料,与去了拼多多的一些同事沟通,还专门研究了其创始人黄峥,试图揭开拼多多成功背后的底层原因。看了越多,聊了越多,我才知道之前对于拼多多的了解实在是太表面。

今天重点跟大家聊一下拼多多的低价是怎么长期做到的,接下来的文章,我还会聊一下黄峥,一个极其理性和本分的人。

开篇

上一篇文章中,写了拼多多的组织模式,我们了解到,拼多多的的团队如同狼群一样,具有高决策能力和高执行力,确保关键战略不会出现决策失误,决策后团队可以高效执行,这是从内部视角来看待拼多多成功的原因。

但如果从消费者层面来看拼多多,首先映入脑海的一个词应该是:低价。

那是真的低。

9块9的垃圾袋还包邮,15.9元买一个10斤的西瓜,4999就能入手百亿补贴的苹果手机,这个“真香”价格,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做不到。

今天就来聊聊,拼多多为啥会用低价策略来起家?它理解的底价是什么?拼多多的低价是如何做到的?它又是如何做到极致的?为啥别人做不了?

01

孙中山先生有个分析问题的模型,叫做“源头论”法。

所谓的“源头论”法,指得是我们研究事物,一定要找到它的起源,了解人心,找到它做的动机,这样才能够把事情搞明白,也就是孙中山所写的:穷理于事物始生之际,研究于心意初动之时。

要想了解拼多多为啥要做低价,并且能靠这个起家,我们就不得不研究一个人:黄峥。

他当时是怎么想的?用低价的动机是啥?

这一切都来自于他的一个构想,叫做“把资本主义倒过来",这个构想的来源是他敬佩的一个资本家:巴菲特。

巴菲特的商业帝国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保险,一个是投资;保险卖的是抗风险能力,收起来的是钱,另一边则是把钱进行投资,构建自己的护城河,进而产生强大的复利,这就是资本主义的极致体现。

因为“富人”有资本、钱多,因此抗风险能力强;“穷人”钱少、抗风险能力弱,但也想要有一个更稳定的生活,于是“穷人”需要向“富人”购买这种抗风险能力,这也就进一步导致了财富从没钱人向有钱人进一步转移,可能就会出现马太效应,富人越富,穷人越穷。

而巴菲特正是把资本和复利游戏,玩到极致的资本家。

这就引发了黄峥的一个构想:有没有可能同样用保险和复利,或者说是倒过来的保险和复利来让财富分配更均匀一些呢?通过一些机制,让穷人可以卖保险给富人,进而将财富实现回流,分配的更加均匀呢?

黄峥把这种设想定义为“把资本主义倒过来”。

比如有1000个人在夏季的时候,想到冬天要买羽绒服,于是他们联合起来,向一家工厂下订单,并且愿意给出订金,这种情况下,工厂很可能是愿意给到30%的折扣的。

为啥呢?

因为工厂从他们的联名订单里,获得了一个原来不存在的需求确定性。

这种确定性可以转变为,利用生产计划低谷进行生产的便利,也可以转化为采购原材料时的笃定,于是工厂也可以把这种笃定传递给上游的厂商,进而换取成本的进一步降低。

如果这一千个人有一定的信用记录,他们一起下了一个联名订单,表达了意愿但没付订金,那工厂愿意还会给他们折扣吗?

大概也是愿意的,可能不是30%,可能是8%或者其他让利,这就好比工厂用自己发行的限时折扣券,向普通消费者购买了一个保证未来购买的保险。

这听起来是不是像拼多多的广告语:拼的多,省的多。

这其实就是拼多多低价设计的底层逻辑。

去掉中间商,让工厂直接跟消费者线上交易,利用拼团机制锁定消费者的订单,大量的订单给到工厂一个确定性,于是便愿意以更低的价格进行薄利多销。

因此,拼多多的核心,就是在于不断地吸引更多的流量,加入拼团砍价,进而以低价—流量—拼团—低价,完成了商业模式的循环。

02

有了“把资本主义倒过来”的构思模式,黄峥该如何将梦想照进现实呢?

2015年,黄峥发现一个现象:人们每天花在移动社交APP上的时间占到手机使用时间的40%,但是由此达成的电商销售额,不到电商销售额的1%。

换句话说,就是社交和电商是割裂开来的,社交中没有场景能够购物。

这就让黄峥觉着,这里面大有所为。

于是,黄峥做了一个新项目,利用微信的社交关系做拼团,新项目的名字叫:拼好货。

拼好货的起家,是在微信注册服务号,发布水果拼团的信息,然后通过社群把信息病毒式地扩散出去,等客户凑够成团人数下单后,拼好货团队再去采购水果发货。

由于团购水果的价钱非常低,迅速吸引了第一批种子用户,2015年4月10日正式上线,到五一假后,就突破了日均1万单的水平,6月份趁荔枝上市,又做了一次荔枝团购,日订单量一下子达到了20万单。

从零开始,仅仅2个月的时间,日成交就突破20万单,这在中国电商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但也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订单量太大,拼好货的人都采用自营的方式,自己采购自己去发货,根本就忙不过来,水果这种东西,不能放太久的时间,否则就烂了。

那段时间,拼好货受到了消费者前所未有的投诉,以至于他都不得不到仓库去打包帮忙,但黄峥也发现了:这个模式是对的。

拼好货后端履约能力不行,那能不能改一下运营模式?把“自营”改为“平台”模式,由商家进行发货,平台只负责收集用户订单,不再承接物流,说干就干,于是又成立了一个新项目,叫做:拼多多。

这是一家一出世就注定成为传奇的公司。

如果说,拼好货还只是一匹跑得稍微快一点的黑马的话,那么,拼多多,就好像是一匹插上了翅膀的飞马。

通常我们评价一家电商网站好不好,惯用的一个标准是“多快好省”,也就是品类齐全,发货快速,质量优良,价格实惠,不同的网站,能够占据其中一个或者几个,就能有较大的生存空间。

很明显,拼多多占据了其中2个,品类齐全,价格实惠。

同时,它还有一个重点的优势,那就是“乐”,尤其是对于女性用户来说,购物时能够有多少乐趣,也决定她上不上网站的原因,拼多多敏锐的发现了这一点,用游戏化的思维设计了整个购物流程,使得购物和社交融为一体。

日后,黄峥总结拼多多实际上做的是“Costco+Disney”。

Costco,主要是指实惠,价格低到超乎人的想象;

Disney,指的是好玩,早期用拼多多的人,基本都不是怀着明确的购物目的而去的,而是怀着玩游戏或者占便宜的心态,参与了朋友发起的团购、抽奖、抢红包、砍一刀等等活动,不知不觉就成了拼多多的客户。

通过这样的模式,很快就让拼多多成为中国电商发展最快的公司。

当然,还有很重要一点,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微信等社交软件成为人们每天最常打开的APP,拼多多很好的抓住了这一点,并且发挥到了极致。

同时2014年,还发生了一件大事。

2014年微信推出了微信红包,2015年又联合央视春晚搞了“摇一摇”红包活动,让几亿中国人的微信里有了零钱,很多人是在这一年,有了自己的第一个支付账户,而且账户里有了几块钱。

拼多多提供了最早能花出去的渠道。

对于这些用户来说,本来微信红包就是抢来的,趴在账户上仅仅是一个数字,拼多多找到了一个最方便的出口,使这些数字变成了实打实的包裹。

如果拼多多早一年或者晚一年推出,发展速度都不会有这么快。

03

接下来看看拼多多低价的打法。

2015年拼多多成立的时候,整个电商基本上被阿里和京东两大寡头垄断,在一个以规模为护城河的行业,拼多多想要上牌桌,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思维去竞争,那肯定没法突出重围,必须得找到自己独特的打法。

黄峥曾说:“好比一桌人吃饭,淘宝刚起来时桌子是空的,而拼多多起来时,已经有5个人在桌上了,你在桌下硬要上去吃饭,但桌上的人不愿意你上来,桌下的人也不愿意你上去,我必然会受到双重打击”。

那能不能另起一桌呢?也没有,到处都是满的。

在这样看似定局的牌桌上,黄峥通过田忌赛马的方式,在整体资源劣势的情况下创造出局部的优势,进而获得整场战役的胜利。

这个方式就是清晰定位+极致效率。

人们对于拼多多的固有印象是一个很low的公司,卖的都是9.9元的商品,质量不怎么样,假货横行,都是下沉人群购买。

但黄峥想得很明白,他认为只有五环内的人才会说下沉人群,他关注的是中国最广大的老百姓,拼多多要做的事情是,通过他的营销方式,让中国最大的一波不用电商购物的人,拉上电商的舞台。

而这波人,正好是京东、阿里忽略的人群。

那拼多多仅服务这波人吗?也不全是,他希望通过低价的方式,吸引追求高性价比的人群,五环内的人他也喜欢低价、实惠的东西,这是人的本能,一个人他会买一个爱马仕的包包,也会用9.9元买一箱芒果,这跟他的消费能力没多大关系。

其他的电商公司喜欢用一线、二线来定义消费者,而拼多多做得是挖掘人的更多面。

接下来再来看看拼多多的极致效率。

拼多多的搜索规则是“货找人”而非“人找货”,拼多多平台一头是消费者,一头是制造商,决定商品销量和品牌认知的,不是传统电商平台的竞价排名和营销,而是用户的真实需求。

传统电商的打法一般是竞价式的玩法,一个新品要想露出,前期必须得大量烧钱提升搜索排名。

但是拼多多的算法体系,是以用户的需求为基准,只要这个产品性价比超高,满足用户需求,一夜之间就能“成名”。

所以拼多多的商品数量可能没有淘宝那么多,但是却特别精准,通过这种精准,又能够让商品的效率变得巨高无比,成本打得极低。

拼多多贯彻的是高性价比,但往往用户感知的是“低价+质量差”,甚至是假货,黄峥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他提到,其实低价只是拼多多获取用户的一种方式,拼多多想给用户贯彻的心智并不是“便宜”,而是满足用户占便宜的心理。

举个例子,拼多多的一包薯片只卖1块钱,一天可以卖1万份,如果用户收到只要还有一半的薯片还能吃,他可能还觉着赚了,但是如果全部没有碎了,那用户觉着没占到便宜,估计得骂娘。

04

那么拼多多是怎么将低价做到极致的呢?

我们知道,低价的本质,一定是低成本,只有将业务环节中的成本降低到极限,最终才能够让售价变得最低。

以多多买菜为例,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多多采买一般是消费者当天下单,次日送达,整个链条过程中主要由几个环节构成:供应商采购、入仓(有时候入仓还有处理下)、出仓、配送、分发。

拼多多在所有的环节,基本上都贯彻了低价的策略。

首先在选品上,只选择最少的SKU,因为仓库的管理成本跟SKU的数量强相关,SKU越多分拣、存储的成本越高,所以在多多买菜的仓里,SKU大概只有800多个,竞对却达到2000多个。

另外尽量选择不宜损耗、耐存储的商品,所以你会看到拼多多的绿叶菜选择并不是很多,卖得最多的是土豆、萝卜这些。

这也就是前面说的”高效率“,通过少量的SKU方便管理,扩大单SKU的规模,降低供应商的成本。

另外在入仓环节,拼多多发现,土豆有大有小,那要不要分拣呢?把相同个头的放在一起,但是他发现,没必要分拣,因为大小不同的土豆味道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因此你也会发现在多多买菜,有时候黄瓜是歪的斜的,不过价格及其低,拼多多认为,只要不影响口感,为了低价,这些都可以选择性放弃。

最重头戏来了。

上面的措施可以降低一些成本,但想要降得更多,那必须得让供应商把价格打下来,拼多多是怎么来突破供应商价格底线的呢?

第一、赛马机制。

任何一个商品都有多个供应商,但是同一批货就只要一个供应商,至于选择谁,标准也很简单,就是竞价,谁低用谁的,这样的方式就会让拼多多筛选掉很多二批贩子,最后能够留下来普遍是实力更强,更接近原产地的。

不仅供应商在赛马,采购之间也会赛马,道理很简单,这些参与竞价的供应商都是采购找来的,万一市场有更好的供应商,但是采购没发现呢?万一采销跟供应商有猫腻,故意不去找当地更有优势的供应商呢?于是他们会分成几个组,不停地竞争。

第二、以量换价。

上面的赛马机制总会达到一个最低价格,假如已经找到了当地最大的供货商,价格已经逼近成本价,那还想再低怎么办呢?

拼多多采用的一个方法是给到更大的销量,换取更低价格。

道理也很简单,供应商也有固定成本,当量达到一定程度,边际成本就会很低,举个例子,本来一天是卖半车土豆的,现在变成一车土豆,实际上物流成本并没有增加多少,人员也是一样,半车土豆可能需要2个人,1车土豆2个人稍微辛苦下,也能够。

另外对于供应商来说,当量大了,他也可以向他的上游谈到更低的成本,然后再把部分量卖给非拼多多的商家,说不定也能挣一些钱。

第三、直接改价。

如果拼多多能给的量已经到顶峰,然后也找不到更便宜的供应商了,靠竞争也逼不出更低的价格了,还想把价格谈下来,该怎么办?

拼多多有个奇招。

他不跟供应商沟通,直接调整进货价,已经入仓的商品,直接按照调整后的价格结算。

啥意思?比如商量好的3块钱一斤,拼多多直接在平台上给你改成2块8一斤。

这个违背了基本的商业道德,不经过对方确认,单方面的更改合同,跳过谈判环节,直接试探供应商的价格底线。对于供应商来说,他仅有两个选择,第一是停止供货,第二是继续供货。

一般供应商知道这个消息后,会非常愤怒,骂拼多多不讲商业道德,但是冷静下来,算一下账,发现按照2.8元一斤也还能勉强过得去,于是还会在拼多多做下去。

直到这时,这个供应商的价格,才算是压到极致。

拼多多非常懂得供应商的心理。

他知道,一旦商家上了拼多多的船,再想下船,就要兼顾很多因素,比如之前租的仓库、招的员工该怎么办?没有拼多多那么大的量,商家根本运营不开。

当拼多多把供应商的价格压到极致,供应商如果在品质上太拉跨,以次充好该怎么办?

拼多多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罚款。

这个罚款以用户为导向,如果用户没有发现,没啥感觉的,就不用罚款,比如供地土豆大小不统一;但是如果你突破底线,搞一些烂土豆,就连拼多多上价格敏感的用户都在大量投诉,那就必须得罚款,而且重罚,罚到不敢再犯为止。

罚款的钱,又会用于平台补贴,最终返回到消费者手里。

多多买菜通过上面的三板斧和罚款,确保了在拿到供应商低价货的同时,还能够确保商品质量不出大的问题。

其他业务也采用同样方式,来获取最低价,如找到能提供最低价的供应商,通过少SKU运营降低成本,扩大规模,以量换价。

当然,也并不完全相同。

比如拼多多在国内可以“一件包邮”,而且还没有购物车,但是跨境电商TEMU则必须通过购物车下单,原因很简单,国内的物流便宜,跨境的物流贵,当然希望消费者能够多购买几单,均衡一下成本,另外国内可以卖大件,TEMU选择的商品更多的是体积小,重量轻的。

本质上,无论是国内电商的拼多多、跨境零售的Temu、还是社区团购多多买菜,用户接受的物流时间长短不同、物流成本不同,决定了在具体实现低价逻辑上的不同。

05

其他平台为啥不能做到拼多多的低价呢?

直接说答案,其他企业没有办法像拼多多那样,为了实现低价,放弃其他的考量、付出巨大的代价。

就以多多买菜最极端的策略:直接更改供应商的价格为例,正常来说,做生意应该要遵守契约,很明显,拼多多为了低价可以违背商业道德,直接更改价格,这说白了,不就是直接抢钱吗?

但是拼多多还就这么做了,而且扛得住供应商铺天盖地“骂娘般”的投诉,采购这么干了后,管理层也不会责备和追责。

不过在这一步之前,还会经历几个阶段。

刚开始打市场的时候,肯定不能这么硬气,得哄着供应商过来;等到供应商多了,每个商品都有几个供应商,即使流失了,也还有人能够顶上,这时候就不怕得罪供应商,磨刀霍霍就开始动手了。

但采购也是人,天天跟供应商打交道,也会有“感情”,不好下手怎么办?

也有办法,拼多多直接把调整采购价格的权限交给运营,并且给他KPI的考核。

这是一步绝招。

运营为了完成KPI利润的考核,他不会跟供应商讲感情,毕竟他也不直接对接供应商,于是就出现戏剧性的一幕:运营更改了价格,采购就跑到供应商面前安抚,还一起骂运营不讲武德,但没办法,我也改不了。

那运营会不会瞎改呢?

也不会,因为公司会给他们开放其他区域的价格,比如黄瓜这个区域3块钱一斤,但是他发现隔壁区域竟然2.8元一斤,那既然别人这么做了,说明市场有更低的成本,那也调了试试。

于是,一个不断压低价格、试探所有供应商底线的压价机器就运作了起来。

没有任何感情存在。

啥时候可以停止呢?只有一种情况,当地所有的供应商都不跟拼多多玩了。

其他企业做不到这一点,因为他们除了在乎GMV、市场地位外,他们还在乎商家利益,商家满意度也会作为考核指标给到基层员工,试想一下,哪个员工还敢像拼多多一样,直接更改合同价格。

其实回过头来看,拼多多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践行低价原则。

这样的目标引导下,即使商家投诉某个采购,对采购不仅不会引起负面评价,反而可能带来正面评价,代表压价压得足够狠,策略执行得到位。

在拼多多,只有一类商家的投诉会被重视,那就是这个商家在当地、或者该行业中无可替代,说白了就是他走了这个商品没有人能够承接的了。

这么看,其实拼多多并不在乎商家的投诉,他只会考虑消费者能不能买得到,能买到的前提下,要绝对的低价。

06

拼多多的低价的本质,其实是对商业常识的绝对贯彻。

第一,回到消费者上,拼多多的核心策略就一条:并不只是低价,而是绝对的消费者导向。

大部分情况下,我们会看到拼多多价格是一直往下走的,这个也符合商品生命周期规律。

但也会有往上走的情况,比如跨境TEMU,他们就发现,其实没有必要把价格打得很低,按照中国供应链的优势,啥都不补贴就能做到亚马逊的4折以下,那你说还有必要做到1折2折吗?其实消费者的感知并不是很强。

这时候,就需要调整一下策略,把品质提升一些,但价格依然“很低”,投诉率还能下来。

所以拼多多做得事其实是满足最广泛消费者的利益,只不过,低价是用户的主要诉求。

第二,我们来看看商家。

拼多多的商家一般情况下,都过得比较苦,被平台压价成这样,而且还没啥利润,甚至还会被动修改合同,但为什么还要做下去呢?

其实很简单一点,就是“透明”。

规则很透明,拼多多会明确告诉你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条件也很透明,会明确告诉你付出什么代价,就能够有多大的收获;玩法也很透明,大家公平竞争,拼实力不会有灰度。

于是经销商都知道,拼多多价格很低,利润很薄,想要挣很多钱不大可能,于是接受这种情况的商家就会找过来,不接受那就别来沾边。

就跟在拼多多购买东西的消费者一样,既然选择在拼多多买东西,那就别对品质有过高的挑剔。

第三,坚持几个简单的商业常识。

比如永远站在稀缺的一端。

消费者和商家,谁更加稀缺,那么我就站在谁那边,很明显,消费者更重要,因为中国不缺货,于是实现低价过程中,即使得罪了商家,也在所不惜,反正也不差你一个,很残忍,但是很理性。

比如只抓主要矛盾。

一切策略选择,都涉及到在不同利益方之间的利益分配,如果站在主要矛盾一方,就意味着,必须要不怕放弃次要矛盾、不怕让次要矛盾一方不断付出代价。

而在拼多多,实现消费者利益是主要矛盾,商家利益、社会舆论都是次要矛盾,只要对次要矛盾别伤害得太深,对主要矛盾构成影响。

那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地试探,直到找到底线,然后贴着底线走。

低价就是这么实现的。

07

说到这里,大家或许就明白了为什么拼多多可以成功。

其实就是遵循了基本的商业规律,坚持了最朴素的商业原则。

而低价,只是拼多多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手段。

黄峥一定是个顶级的思维高手,他设计了拼多多这个大系统运行的规则。

第一通过“拼团”的方式吸引到大量买家,大量买家给到商家确定性的资源,进而带来低价。

第二通过高效率的运营,抓主要矛盾,缩减中间成本,将低价发挥到极致。

第三通过极致的赛马机制,将人性中的“竞争”思维发挥出来,进一步创造低价。

这三步不断循环。

低价吸引消费者,消费者大量订单给到商家,直至两者实现飞轮转动,高速增长,构建起来拼多多的护城河。

黄峥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拼多多也是一个极具理性思维的机器,因此团队上下保持了超强的执行力,通过理性战胜了人情,彻底贯彻了低价模式。

要知道,这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因为商业理性跟人情是违背的,人之常情要求我们做一个厚道、遵守契约、不伤害别人的人。

但正如拼多多的价值观“本分”。

对于企业来说,挣钱就是本分,满足绝大部分消费者的需求也是本分,至于被外界称赞的成为一个好的合作伙伴,未必是做企业的本分。

我们很清楚得看到了拼多多选择了谁。

拼多多的低价没有秘密,任何企业都可以去学,难得是,能不能一以贯之坚持住。

游戏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