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跨媒介艺术作品中,“CP”形象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这些作品中,CP形象不仅代表着一种具体的角色关系,更是观众对于角色、情感和故事的认知和情感投射。通过对CP形象的审美探索,艺术家们试图在跨媒介艺术作品中寻找新的美学表达方式,挑战传统的审美观念,为观众呈现出更加多元和丰富的艺术体验。CP形象的美学探索不仅令人耳目一新,同时也引发了对角色关系、情感表达和艺术审美的深入思考。
原创作者:申 林 河北师范大学孙永会 西南交通大学
责任编辑:陈思函
本号编辑:张文娟 华东政法大学
公益平台:文化上市公司
文公使命:让文化为资本领航
在互联网环境下,文学作品《魔道祖师》中的“忘羡 CP”原型在跨媒介艺术作品中得以多样性呈现。跨媒介中人物形象的圆融贯通、移情作用和视觉再造让其更为丰富,不仅体现了跨媒介文本建构的审美形态,也展现了背后商业美学诉求。
“CP”形象常见于文学、漫画、影视剧中。跨越了小说、漫画、广播剧以及影视剧,《魔道祖师》中“忘羡CP”形象超越了故事时空,在不同媒介中讲述故事,人物形象也具有不同的美学取向。作品既满足了受众的不同需求,同时也成为2019年众多“CP”形象中的范例。在市场环境的作用下,“CP”形象的树立往往推动某一利益的产生,具备了一定的商业美学价值。在追求眼球经济的同时,文学作品的质量不可忽视,恰到好处的利用好人物“CP”形象,才能在国内娱乐市场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在跨媒介艺术作品中的呈现
(一)互联网环境下的“双P”形态
“IP”,即知识产权的英文缩写,也被称为智力成果权,指的是通过智力创造性劳动所获得的成果,并且是由智力劳动者对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1]。网络文学“IP”的形成已成为互联网环境下的一种发展态势,它凭借自身丰富的资源以及强大的内在实力为产业链输出丰富的故事和内容。一方面,“IP”改编带动了相关产品和品牌的产生,形成了多条产业链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互联网环境下,受众聚焦于“IP”作品,形成新的观赏思维,关注于不同文本中的同一“CP”形象,以此获得更多审美体验。
“CP”全称为Coupling,最早出现在日本ACGN[2]作品当中。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第一本“CP”漫画杂志于日本发行,人们才开始熟知它的含义。近几年,这一概念在国内受到网民的关注,逐渐成为粉丝消费的对象,也变成各个品牌方和制作方获取经济效益的一种营销模式。粉丝将影视媒介中具有“CP感”的人物进行组合配对,成为日常生活娱乐的一部分。通过人为组建而获得成功塑形的“CP”形象能够跨越多个媒介,在各个载体中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带来多种收益。首先,制片方从中获取经济利益;其次,粉丝们从中收获追捧的快乐;再者,艺人明星也可以获得流量与关注度。
“IP”改编剧《陈情令》的热播,引起了观众对《魔道祖师》的再度关注。《魔道祖师》在热衷于网络文学作品的读者和影视剧观众中树立了典范,从小说到漫画,广播剧,动漫,影视剧,成为了一个“VIP”(超级版权)。在跨媒介艺术作品中,“魏无羡”和“蓝忘机”这对“CP”形象得以充分表现。由于各个媒介本身既有自身的表达方式,又需要面对特定受众的心理诉求,“忘羡CP”形象在现实环境下进行创作,形成了不同的审美体验感。
可见,在“IP”链的基础上,组建“CP”形象已成为网络文学交融于不同媒介所形成的一种新的形态。通过“IP”与“CP”双形态的共同作用,我国影视市场、网络文学环境呈现出崭新的发展面貌。
(二)单一媒介叙事向跨媒介叙事的转向
跨媒介叙事,英文表达为TransmediaStorytelling,是指一个跨媒体故事横跨多种媒体平台展现出来,其中每一个新文本都对整个故事做出了独特而有价值的贡献[3]。该理念主张在不同内容项目的制作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受众在不同媒介平台的内容体验需求。
不同的媒介需要借助不同的叙事方式和结构来构建内容,讲述故事。《魔道祖师》突破了单纯以文字媒介讲述故事的局限,历经了从小说——漫画——广播剧——动漫——影视剧的形态的演变,实现了从“静止联想”到“视听兼备”的跨越。单一的文学媒介叙事是通过文字的阅读展开联想,从而把握人物形象;依靠听觉感知的广播媒介,凭借声音对人物形象进行想象和拟定,这两者具有间接性;而动漫和影视审美则是对直观形象的感知,具有感官和心理上的直接体验性。
“忘羡CP”形象跨越于多个媒介,在小说文本与广播剧文本中,他们是一个想象体[4],而在动漫、网剧中是一个直观体[5],各个媒介“各司其职”,将自身最大的优势运用在该形象上。这两个角色作为故事世界中的行为主体,他们的外貌、台词,以及和其他人物形象的互动、背景主题故事的重新改编创作成为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二、在跨媒介中文本建构的审美形态
(一)互文性视角下原著与漫画的圆融贯通
互文性是存在于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文本间的一种文本关系,“忘羡CP”形象在原著和漫画这两个文本中实现了互文效果。原著《魔道祖师》为墨香铜臭所著的耽美小说,积累了数量庞大的粉丝基础后,至2017年12月,同名漫画上线,二者在互联网上皆获得广泛的关注度。漫画是对小说的重读、浓缩。以原著为初始文本,使用简单却又夸张的手法对与二人相关的主要故事、主要场景进行描绘与互文生产,在形象、语言、主题上进行互文,这是一个互为渗透、相互补足的过程。
在小说中该形象被描述得生动有趣,人设鲜明讨喜。人物互动、情节关联性的直接表达使得文字具有了漫画版本不具备的优势,将现代口语化的表达运用在剧情里,丰富了读者的阅读审美感受。在文学作品中,“忘羡CP”形象的关系满足了读者的联想,文字以其特有的语言风格将内容刻画得深刻,让观者难忘。
不同于文学文本,漫画创作发挥自身的优势,秉着忠于原著的原则进行创作,直观、夸张、诙谐,将“忘羡CP”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根据快看漫画数据显示,漫画版本人气值高达255.49亿,点赞数99万。为了贴近文学作品,迎合粉丝,漫画自由创作的空间受到了限制。有了阅读小说的印象,受众会带着期许观看漫画,因此根据文学改编的漫画版本人物形象在某种程度上会减少神秘感。若想提升受众的兴趣与好奇度,漫画版本应从形象的设计、关键情节的选择着手,进而将文字与漫画的跨媒介圆融的优势表现出来,放大优点,遮蔽局限。
(二)广播剧中人物形象的移情作用
“移情”是一种基于人类心理机制所产生的美学概念。用来表示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意识活动,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加诸对象,使对象具有一定的情感和审美色彩。继小说、漫版《魔道祖师》取得高热度和关注度后,《魔道祖师》又在广播媒介里“落户”。这部玄幻广播剧于2018年6月1日在猫耳FM上线,共计三季。它以其丰富的语言表达和声音(音乐与音响)的多彩呈现,参与、记录并声容并茂的传达了故事主线与构建人物形象。极具张力的声音、紧凑的剧情、不变的主题,忠于原著的原则让广播剧入耳更入心。
在聆听广播这一审美活动过程中,听众大胆想象,试图通过移情满足心理愿望,将自身情感赋予“魏无羡”和“蓝忘机”这一对人物形象上,去体会魏无羡“是非在己,毁誉由人,得失不论”的无奈,去感知该CP形象的喜怒哀乐。
移情是他者的原本体验在本我非原本体验中的自然呈现[6]。通过声音媒介的传递,听众判断出了“魏无羡”和“蓝忘机”亲密的关系,前者的直白与好动,后者的冷傲与安静,正符合了听众心中“CP”的形象。听众由此也获得了“双重”体验,一个体验来自本我的感想,另一个体验来自剧中人物,即想象性体验和实际性体验。总体而言,听众自我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能得以丰富和完善。
(三)超媒介,实现二次元向多次元的视觉再造
媒介的形态在技术的发展下也不断处于融合和演变之中。从最开始的单一媒介叙事,演变到多媒介环境下的超媒介叙事。它突破了传统讲故事的逻辑顺序和时空限制,凸显了自身的独到之处,丰富了观众在视听上的感官体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观众的主体性。
网络文学作品和漫画版本《魔道祖师》已经不能继续满足观众的渴求,各制作方把握时机,投入了热忱的创作热情,实现从二次元向三次元的跨越,未来将会朝着多次元的方向发展。2019年《陈情令》于暑期档上线,让《魔道祖师》成功落地三次元,从想象体发展为直观体,从看文字到欣赏画面,不同的叙事方式让观众重新树立了“视觉观”。首先,视觉再造需要有新的观看方式,故事的影像化会竭力的贴近原著,不要企图影像能够完全再现小说;再者,在超媒介的环境下,各个媒体功能不同,各有优点与局限,在进行比较的同时需要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
影像化的《魔道祖师》经历了“整体不变,局部调整”的变化,在播出时期,观众(原著粉、明星粉、普通观众)发挥了自己的主体性,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从叙事结构角度来看,影视超媒介叙事应包括影视媒介和观众两个部分,前者承担了叙事的主体部分,而观众主要通过影视媒介接受叙事。对于观众而言,接受主体同时也可能是叙述主体,叙述主体的转换、传播渠道的增加,以及因时而变进行信息传播,这样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导致影视叙事的原意义发生双向改变。诚然,树立正确的“视觉观”尤为必要,文学的影像化并非“复制粘贴”,既然故事发生的空间、维度大有不同,那么观众也应以“差异法”去看待超媒介下的每一部作品。
三、在跨媒介叙事下商业美学诉求
(一)影像与文学语言博弈下的“眼球经济”
眼球,即受众或者用户的注意力,“眼球经济”则是关于眼球(注意力)的一种经济模式[7]。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环境下,媒介信息日益丰富,受众因有限的精力只可获得关注部分的信息,这导致了他们注意力的贫乏。信息需要被关注才能获取价值,正因如此,只有实现对注意力的“掠取”,才能使信息产生相应的价值。当前,这一经济模式逐渐被广泛运用到影视行业、网络文学以及其它产品上。
《魔道祖师》以其精心的写作广受好评,再加上IP链上产品的传播效应,又为这部作品带来新的关注度。原著和视听作品《陈情令》在“眼球经济”的推动下展开博弈。小说以其贴近现实生活的手法和剧情吸粉无数,根据相关数据记录,原著在晋江文学城上的积分近140亿,被收藏数高达100余万,位于销售金榜;而《陈情令》除了在制作上下功夫,在宣传上也略胜一筹,“忘羡CP”形象则成了“眼球经济”下的宣传的引入点,在互联网上不断引起受众的注意,从而引起了受众对《陈情令》的进一步关注。
注:此图来自“StataandPython数据分析”
根据网络上的数据显示,有关《陈情令》角色表现的搜索热度中,“魏无羡”和“蓝忘机”的热度稳居前二,在新浪微博中,忘羡“CP”频上热搜,在粉丝的作用以及营销方的推动下,“忘羡CP”形象带来巨大流量,力求为制作方实现收益最大价值。
(二)“流量”与“质量”双管齐下
如今,流量成为选拔演员的重要参考条件之一,但这并非绝对标准。论“忘羡CP”形象树立成功的因素,应归为以下几个原因。一方面原著为之后的媒介作品积累了庞大的粉丝基础,剧版开播后,吸引了大量原著粉,曾经脑海中想象的“忘羡”形象在此得到了视觉上的满足;再者,制作方秉持忠于原著改编的原则,小说还原度极高,这一对最主要人物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另一方面是流量与质量的共同作用,为其带来高口碑、高热度。
戏里是“忘羡CP”形象,戏外又发展成为粉丝的“博君一肖CP”形象,这一组合为两位演员(肖战、王一博)带来的是肉眼可见的流量与商业价值。微博均涨粉一千多万,拥有了千万粉丝;在抖音上,二人的抖音特辑点播放量突破一亿。《陈情令》作为国内优秀作品输出至韩国和泰国,二人在国外均吸粉无数。总的来说,“忘羡CP”形象成就了《陈情令》,也成就了“博君一肖”。流量先行,但要内容为王,即质量保障,这是当下影视行业应遵循的原则。流量与质量“双管齐下”,才会有更多的效益。
(三)情感范型,人物“再度象征”的市场愿景
2019年再次掀起了一股“魔道热”,《魔道祖师》成为网络文学的一部代表之作,讲述着儒道文化、狭义、江湖,与观众分享爱情、友情的故事。“忘羡CP”的形象成为这条产业链上的一个核心关键词,人物在多个媒介中“再度象征”,重新被构建。受众沉浸在“忘羡”少年成长奋进的热血江湖中,受之感动鼓舞,从而满足了自身的心理需求。
从“忘羡CP”形象看整个“CP”形象圈,在市场环境下,有人支持“CP”,有人否定“CP”。那些肆意营销人物“CP”的幕后推手,追逐的是利益和热度,但消费的是明星的名气,同时也会损害自身的创作态度。短期消费“CP”形象确实能够实现博眼球的目的,然而过度消遣造成的不仅是困扰,还会带来精神层面的伤害。这是把有利有弊的双刃剑,“CP”形象的长时间捆绑营销,往往损失的是明星的长尾价值。
在跨媒介艺术作品中,“CP”形象的刻画理应做到点到而止,如何对互联网环境下“CP”形象的娱乐现象做好规范,从而提升人们对于“CP”形象的尊重感,是当下人们的又一个任务。互联网环境与市场的净化需要把握好一个“度”字,不仅包含了语言,更包含了具体举措。
本文节选自《“CP”形象在跨媒介艺术作品中的美学取向——以《魔道祖师》的“忘羡CP”原型为例》,首次发表于《文化产业》,2020年20期,第136-139页,经作者授权全文转载,略有改动。
参考文献:
[1]知识产权中的IP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https://wenda.so.com/q/1378405094062498?src=150&q=IP%EF%BC
%88%E7%9F%A5%E8%AF%86%E4%BA%A7%E6%9D%83%EF%BC%89,2020-1-21.
[2]ACGN为英文Animation(动画)、Comic(漫画)、Game(游戏)、Novel(小说)的合并缩写,是从ACG扩展而来的新词汇.360百科搜索“ACGN”词条,
https://baike.so.com/doc/747081-790771.html,2020-1-21.
[3]钟雅琴.超越的“故事世界”:文学跨媒介叙事的运行模式与研究进路[J].文艺争鸣,2019(08):126-134.
[4][5]张晶,李晓彩.文本构型与故事时空:网络文学IP剧的“跨媒介”衍生叙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05):78-84.
[6]缪丽芳.论创作中移情的三种状态:投射、自居和感通[J].江淮论坛,2015(05):154-160.
[7]李贤,王亚军.媒体发展新模式:掠夺“眼球经济”[J].新闻论坛,2018(01):82-85.
图片来源:
封面图:
http://www.kejilie.com/ikanchai/article/QJrQju.html
图1:
http://www.myzaker.com/article/5bac9e7577ac64295e44a062/
图2:
https://weibo.com/2591595652/J8xPcb0m1?from=page_1005051822448153_profile&wvr=6&mod=weibotime&type=comment
校对:张轩宇、马万祺
版权声明:
“文化上市公司”公众号是学术公益开放平台,任何机构和个人都可以在遵守国家知识产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情况下免费转载“文化上市公司”公众号的文章,但请务必注明转载文章来源于“文化上市公司”公众号,并请完整注明文章作者及相关出处。对未依此规定转载者,本公众号将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文化上市公司”公众号立场。
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的基础单元
文化上市公司,
代表了文化产业最为先进的生产力。
本微信公众号是由同济大学和华东政法大学
联合研究团队共同创建的公益开放平台,
旨在分享文化企业研究成果,
与学术界、产业界、投资界共同洞见
全球文化产业的历史演进、世界格局
战略价值与未来大势。
投稿与合作联系:zangzp@fudan.edu.cn
文公智库
《文化上市公司》公益平台
学术顾问
解学芳 臧志彭
主编团队
轮值主编:李飞瑶
轮值副主编:李琳 申林
博士论坛:“CP”形象在跨媒介艺术作品中的美学探索
立即下载
博士论坛:“CP”形象在跨媒介艺术作品中的美学探索
立即下载
博士论坛:“CP”形象在跨媒介艺术作品中的美学探索
立即下载
博士论坛:“CP”形象在跨媒介艺术作品中的美学探索
立即下载
博士论坛:“CP”形象在跨媒介艺术作品中的美学探索
立即下载
博士论坛:“CP”形象在跨媒介艺术作品中的美学探索
立即下载
博士论坛:“CP”形象在跨媒介艺术作品中的美学探索
立即下载
博士论坛:“CP”形象在跨媒介艺术作品中的美学探索
立即下载
博士论坛:“CP”形象在跨媒介艺术作品中的美学探索
立即下载
博士论坛:“CP”形象在跨媒介艺术作品中的美学探索
立即下载
博士论坛:“CP”形象在跨媒介艺术作品中的美学探索
立即下载
博士论坛:“CP”形象在跨媒介艺术作品中的美学探索
立即下载
博士论坛:“CP”形象在跨媒介艺术作品中的美学探索
立即下载
博士论坛:“CP”形象在跨媒介艺术作品中的美学探索
立即下载
博士论坛:“CP”形象在跨媒介艺术作品中的美学探索
立即下载
博士论坛:“CP”形象在跨媒介艺术作品中的美学探索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