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程攻略 >

2023音乐产业十大趋势观察:80后怀旧,00后疯狂创新

更新时间:2024-04-01 11:22:54 来源:互联网

2023年,音乐产业展现出了许多令人瞩目的趋势,其中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80后和00后在音乐创作和消费上的不同表现。80后通过怀旧的方式探寻过去的经典音乐,而00后则大胆地尝试创新,打破传统音乐界的束缚。他们的不同风格和创意为整个音乐产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活力。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23行至尾声,又到了各大音乐平台榜单出炉的时刻。

11月末Apple Music年榜公布,周杰伦依然占据半壁江山,让人不由感慨,怀旧浪潮仍在影响着音乐与生活,不过新的科技也已带动着新的趋势悄然而至,企图以无法抵抗的力量改变、重塑行业规则。

回顾这一年的华语乐坛,在疫情结束之后激来一阵高潮,喧嚣鼎沸似乎又因循守旧,平静中又照见纷繁。

虽然行业不像前些年那样心气十足,但变动仍无处不在,我们依然可以发现不少有趣的新趋势。

一、作品:老歌持续回暖,再掀集体怀旧浪潮

Apple Music中国大陆热门歌曲榜单公布之后,有粉丝说“以为是周杰伦歌单,我的歌单也是这样,往下翻才发现是排行榜。”此话应该不是戏言。

下图请上下滑动查看:

2023音乐产业十大趋势观察:80后怀旧,00后疯狂创新

在AM年榜TOP100中,周杰伦上榜55首,前20占19席。

这已经不是周杰伦第一次霸榜,在2020-2022年的AM年榜中,周董一直占据半壁江山,QQ音乐巅峰榜第三季度热歌榜也是连续在榜90天。不由让人感慨,周杰伦的歌果然没有年代感。

在剩下的45席中,林俊杰占11席,其余也多为陈奕迅、Taylor Swift等国内外艺人的老作品。

集体怀旧浪潮之下,华语乐坛老歌持续回暖的趋势明显,我们仿佛在集体推动一场“文艺复兴”。

当然,客观来说,Apple Music的歌曲应该算“付费华语乐坛现状”。但从综艺和短视频平台来看,怀旧在免费音乐市场也仍然是主旋律。

音乐综艺打怀旧牌,《声生不息》甚至垂直到地域,2022怀旧港乐,2023怀旧台湾歌曲,最近一季“家年华”更是被媒体称为“中华音乐编年史”。

老歌也在出其不意翻红,凤凰传奇的《奢香夫人》沉寂12年后突然强势回归,一时间到处都是“乌蒙山连着山外山”。

对于80后90后歌迷来说,这个现状或许一半是欣喜,一半是尴尬吧。

在没有天王天后的分众化时代,我们似乎难以再复刻逝去的黄金时代,除了推动这一场华语歌曲的文艺复兴之外,好像也别无他法。

二、作品:新歌出圈乏力,但热歌向原创音乐回归

2023全年,新歌市场难掩萎靡状态,似乎在大众视野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2月李荣浩的《乌梅子酱》和6月黄绮珊的《向云端》,以及7月刀郎发行的新专辑《罗刹海市》,而后者之所以迅速火爆,还与其多年前在娱乐圈的恩怨瓜葛有关。

大众在集体怀旧,歌手们在忙着线下演唱会,AI新歌如雨后春笋,原创新歌在其中一时难以找到容身之所。

然而,在新歌出圈乏力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一个变化,那就是“抖音神曲”的影响力在下降。

回想2021年底,TMEA腾讯音乐娱乐盛典公布“年度十大热歌”时,网友的讽刺犹在耳畔,“华语乐坛姓抖”“直接告诉我打开抖音就行”。

而2022年的“年度十大热歌”,则开始呈现向创作者回归的趋势,如陈奕迅的《孤勇者》、周杰伦的《最伟大的作品》等。

今年这种回归仍在继续,如黄绮珊的《向云端》,直击疫情后大众的心理需求,以10天播放量14亿的亮眼成绩霸榜各大音乐平台,QQ音乐热歌榜历史最高排名第2,甚至从音乐平台走向各大剧院音乐厅,登上合唱音乐会曲目单。

这个变化是可喜的,尤其在AI进入音乐创作之后,我们尤其要鼓励和保护优质原创音乐人,毕竟内容和创作者才是永恒。

三、综艺:综N代热度下降,新音综走向多元化

2023年,综N代持续发力,《乘风2023》、《天赐的声音》等老牌综艺收视稳定,但创新力度仍需提高。

经过十数年的分流和创新后,音综走向了更多元的局面,垂类分布更加细致,希望精准抓住圈层人群的喜好。

B站的大学生音乐综艺《爱唱歌的大学生》女生季,直接把选手锁定在青春校园里那群“精神状态满分”的大学女生们。与之相近的是更加关注校园乐团培养的爱奇艺音综《奋斗!乐团新生》。

户外音乐综艺《时光音乐会》打出“重逢老友、结交新友”口号,将舞台设置在户外,沉浸式体验歌手们“我与音乐的故事”,娓娓道来,自然纯粹。

而由优酷出品的OST综艺《剧好听的歌》则选择以情动人,众多影视金曲轮番再现,掀起一阵复古浪潮。

同样,节目也未摒弃Z世代作为现下追剧群体的主流力量,《苍兰诀》等近年热播剧ost也参与竞演。

国风综艺《少年行》则选择以传统文化入局,召集24位少年齐聚凌云学院,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表达,打造出传统与潮流融合的文化属性的舞台。

然而垂类细分也导致了观众分散,难出爆款。在短视频的冲击之下,音综依靠头部歌手与复古怀旧,沉浸在舒适圈中难以走出,新人新歌难以出头。

在音综高度内卷的当下,若想卷出一个大爆款,还需进一步探寻出路。

四、类型:国风音乐热度不减,流行+国风形式更深入

各类型音乐中,说唱热已经被讨论好几年了,本文不再赘述。要说今年的表现,国风音乐的确不俗。

4月《声生不息·宝岛季》,张杰翻唱徐佳莹代表作《身骑白马》,惊艳全场。《身骑白马》将闽南歌仔戏与流行音乐完美结合,张杰的翻唱又加入了唢呐独奏和四句京剧戏腔,更加古风化。

再想一想2021年,科班出身的龍猛寺寬度创作的《武家坡2021》,才惊觉,原来王宝钏与薛平贵的故事,不止一次从戏曲进入到通俗音乐的视野。

同月,国风音乐厂牌大象有风,在古北水镇开启了为期4天的线下课堂,课程内容和导师配置堪称顶配。

今年音综《青年π计划》《舞台2023》,也出现了《明歌》《红马》《精卫》等不少国风音乐作品,在社交平台上吸引一波热度。

整体来看,今年国风音乐沿着前些年的路径继续进发,不断突破圈层,不少早年为爱发电的音乐社团走向如今的成熟厂牌,从UGC走向PGC,吸引更多流行歌手入局。

国风音乐对传统文化的探索也呈现越来越深入的趋势,如一颗小葱新专辑《何为风》,流行+的已不再是耳熟能详的京剧,而是现在已经基本绝迹于大舞台的松阳高腔。

而刀郎的新专辑《罗刹海市》,融合多种传统音乐素材,其技术上的熟稔圆融令人惊叹。不论是《何为风》还是《罗刹海市》,其功力是早年的许多国风作品很难达到的。

从亚文化的古风到逐步进入主流文化,国风破圈之路,走得依然稳健。

五、类型:疗愈音乐兴起,顺应“发疯”潮流

求学难、就业难、高房价、高物价……后疫情时代,年轻人被一座座无形的五指山重重扣下。于是,年轻人在上班和上学之间,选择了上香;在发光和发热之间,选择了发疯。

疗愈音乐应运而红,成为了年轻人的一味心理安慰剂。

“我的肾,你听到了吗?”

打开小红书上疗愈音乐视频,经常能在评论区看到这类啼笑皆非的评论。可能我们也没料到,有一天,宫商角徵羽和心肝脾肺肾的联系,《黄帝内经》的“百病生于气……而止于音”,在“发疯文学”盛行的时代被广泛投入使用。

近代科学发展以来,音乐疗法逐渐成型,利用音乐声波频率来使人体相关器官发生共振,以达到治疗效果的方法,与《黄帝内经》所说如出一辙。

于是,QQ音乐、网易云音乐等平台纷纷下场分羹,开辟出“轻音乐疗愈区”“冥想专区”。

酷狗音乐还创新性地引入了专业医疗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心理咨询师共同打造“疗愈专区”,达到情绪“私人定制”,可谓是一招妙手。

在线下,疗愈音乐甚至走入剧院。、

如音乐制作人张康明推出的《明时——静心疗愈睡眠音乐会》,带领观众在舞台上睡觉,配以钢琴、古琴的乐声,以及泉水、虫鸣等环境音,别开生面。

无论是深夜直播里温柔的amsr,还是剧场中的睡眠音乐会,或是《去有风的地方》OST、《向云端》浓浓的关怀,都在展现着音乐疗愈的潜力。应运而生的疗愈音乐,也许可以去到更远的地方。

六、线下:演唱会井喷,品质良莠不齐

11月30日,B站博主麦田农夫发布视频质疑五月天假唱,一经发酵,全网沸腾,引发一起热点舆论事件,也再次将大众视线拉入到今年井喷的线下演唱会市场。

大麦网显示,今年截止目前已售、在售音乐线下演出达1000场以上,仅上海一地便创下35位艺人连开61场巡回的盛况。

仅国庆假期,全国就有60多场音乐节上演,是往年的四五倍左右。“报复性演出消费”成为了今年的一个特殊现象。

随意点开某视频APP,评论区也出现了这样的自嘲:

然而演唱会是否对得起千万普通打工人的生活费呢?

自2023年线下演出市场复苏以来,演唱会乱象频发。除却五月天此次引发全网讨论的“假唱”风波,我们还看到了老牌歌手“车祸现场”,梁静茹演唱会频频失误,网友戏言,“学学伍佰,自己唱不了,让乐迷帮着唱。”

在售前管理上,虽有周杰伦硬刚黄牛,但黄牛倒卖现象依旧未能被彻底整治,仍需行业加强相关监管。

在现场表现上,广东惠州奥林匹克体育场举办的“声动巨星”演唱会,因音响效果差,不少观众齐声大喊“听不见”。

而今年9月周杰伦在天津场演出,被困高空20分钟,相传受伤呕吐。密闭静置的舞台装置也令台下的观众惴惴不安。

今年的线下音乐节也逐步下沉至县城,相比大城市的安保和服务,县城路途遥远、基础设施不足,质量更加难测。

好的一面是,巩固住演唱会市场蛋糕,又另辟蹊径振兴县城文娱产业。

但良莠不齐的演唱会品质,只会让消费者对线下音乐市场“看一次热闹”。如何引领行业规范,保障并提升演出质量,是下个阶段的重要命题。

七、线下:实体专辑“回暖”,但玩的其实是粉丝经济

2023年井喷的不止线下演唱会,还有实体专辑。

今年四月以来,李宇春、林俊杰、窦靖童、易烊千玺、汪苏泷等多位华语歌手陆续发行了新专辑,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5月发行的易烊千玺新专辑《刘艳芬》,开售14小时畅销额跃居第二,销售金额破7000多万,截至日前,位列QQ音乐扑淘商城实体专辑榜首。

早在年初就有很多人预测2023年实体专辑会回暖。随着华语歌手扎堆发行专辑,新的担忧也随之而来——在这亮眼的销售额中,是否潜藏着泡沫经济?实体专辑出售的究竟是音乐还是粉丝情怀?

纵观今年的实体专辑,能够明显感受到“周边化”的趋势。

如易烊千玺重达3公斤的专辑《刘艳芬》,其中除了写真册、歌词本等“标配”,还有“由多种建筑材料高压而成”的外壳,被媒体调侃为“买椟还珠”。

9月汪苏泷发行的实体专辑《21世纪罗曼史》,外壳设计为娃娃机,“我们是躺在娃娃机里的娃娃”,和《刘艳芬》“还原大众对‘虚拟歌舞城’的颅内想象”的设计阐释异曲同工。

不只音乐圈,音乐剧和舞剧OST也呈现相似趋势,上海文化广场音乐剧《粉丝来信》与江苏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在夏天先后发行了专辑,跳过CD选择了黑胶唱片,响应了一波粉丝对“复古”的追求,却也将更多听众拒之门外,“没有唱片机”“买回来就是供着”。

尽管购买数字专辑“打榜”被明文禁止,但是它的变体却似乎无处不在,如数字专辑的“一专三封”和实体专辑的“周边化”。

如今,实体专辑的音乐含量在下降,消费的似乎大都是粉丝的情怀。实体专辑的确回暖了,但又与我们想象中的回暖不尽相同。

八、版权:从“独家版权”走向“独家首发”的争夺

自2021年7月24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公告,责令腾讯音乐解除独家音乐版权,“独家版权”的时代宣告终结。

但是“非独家版权”的时代也并未100%到来。首先,“与独立音乐人的独家合作期限不得超过三年”,并非所有音乐作品都需要非独家。

其次,虽然限制独家版权,但是高昂的版权费并非所有大小平台都能承受。用户想要实现一个APP听歌自由,恐怕一时很难实现。

在深瞳音乐看来,一种备受瞩目的新模式正在快速发展并对行业产生重要影响:“独家首发”模式。

此前,多位受访者曾向深瞳音乐表示,新入局的抖音音乐(旗下含音乐APP汽水音乐、音乐代理分发平台银河方舟等业务),在音乐版权模式上玩出了全新花样:除了大厂惯用的“撒币”策略外,抖音音乐的“独家首发”合作模式,或许是其入局分一杯羹十分重要的原因。

简单概括,相关合作策略就是:我给你相当于独家合作的费用,但是不要求你独家授权给我,只需要全网独家首发一段时间。

但很多时候,历史总是踏着相似的韵脚:这看起来是刚冒头的新模式。但将时间往回拨20年,天王巨星的新歌,同样会选择在当初的首选传播媒介——某家广播电台首发。

九、平台:战略纷纷调整,削弱直播提升在线音乐服务

2023音乐平台战略也在进行调整,呈现出几点方向。

首先是直播占比减弱。从第三季财报来看,腾讯音乐总收入同比下降10.8%,网易云音乐同比减少16%元,收入下滑主要是受到社交娱乐板块缩水的影响。然而在这其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种“有意为之”。

网络直播监管力度继续加强,斗鱼CEO陈少杰涉赌被捕只是一个案例,同时,各音乐平台逐步弱化直播阵地,从第一第二季度开始酝酿,在第三季度已形成明显趋势。

其次是,重心向原创内容、社区运营及会员业务转移。各平台原创音乐扶持计划仍在续航;社区运营也各行其法,QQ音乐依靠强大的版权库和庞大的用户人数,网易云音乐则继续发挥UGC力量打造社区。

临近年末,音乐平台又在会员价格上做文章,QQ音乐会员上调至15元/月,网易云音乐学生会员降价至5元/月,从一涨一降中,我们能嗅到一些不同的经营策略——

降本增效之下,QQ音乐希望快速弥补直播缩水部分的现金流,而网易云音乐则希望抢占年轻人阵地,放长线多钓鱼。

不管具体打法如何,趋势都是在回归“音乐”本身。只不过这种回归,走的恐怕并不是多年前平台们所设想的路径。

十、技术:上中下游全面入局AI,但爆发仍待时日

继2022NFT之后,2023AIGC再次引爆科技圈、音乐圈。

你能想象已经BE的CP互唱对方的歌吗?在以前,这是天方夜谭,但在2023年,你可以看到以下景观:

3月,头部电影公司光线传媒用AI海报营销新动画电影《去你的岛》,被网友骂“不尊重辛苦作画的人”;

5月,AI孙燕姿“杀”遍全网;同月,抖音发布AI内容的使用规则,保护原创版权;

6月,格莱美主办方宣布更新评选规则,其中最令人瞩目的一条——AI歌曲有资格参评格莱美,引发轩然大波,不过格莱美主席Mason马不停蹄地强调了人类必须是歌曲的必要创作者;

10月,TME与王力宏工作室联合推出了首位官方授权“全AI歌手”AI力宏,为AI所带来的版权之争,提供了一个解决的可能性。

AI进程仿佛按下了快进键,令人目不暇接。产业上中下游都在积极探索,推出技术产品、调整规则。

不可否认,AI为音乐提供了更多可能,尤其在创作方面,如云门舞集新任掌门郑宗龙使用AI作曲,用于舞剧《波》,“在这个新的科技时代,我们要做不同的尝试。”

光线传媒CEO王长田也在致员工的内部信中,满怀热情迎接AI时代的到来。

但与此同时,许多用户也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冰冷的AIGC终究无法取代富有情感的PGC。

至于AIGC音乐创作爆发之后的图景到底怎样,恐怕AI自己也都无法预言。

总体来说,2023年的国内音乐产业,迎来了疫情之后的狂欢时刻,但表象之下,是全产业链从内容、制作到宣传、发行各环节的高度内卷,以及内卷之后的胶着。

但是,在新科技带来的新规则之下,在线下市场、细分市场带来的新启发之下,从业者们仍在积极探寻新的出路之中。

或许,我们依旧会带着这种状态,驶过2024。

游戏排行